西洋“寶燒”珍珠瓷

  在當今學(xué)術(shù)界和收藏界,論及陶瓷藝術(shù)無不是圍繞素瓷、彩瓷、明清青花、官窯、民窯做文章。對于陶瓷發(fā)展史中曾一度出現(xiàn)過的“珍寶瓷”(亦可稱“寶燒”類瓷器)的研究,基本上處于一種空白狀態(tài)。除了這類“寶燒”制瓷工藝現(xiàn)已大多失傳,史籍不載的客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對比的實物。不要說普通的收藏愛好者,連不少專門研究瓷器的專業(yè)人士,也是只聞其名,未識其貌,更遑論去鑒析研究了。筆者有幸藏有兩件意大利早期生產(chǎn)的“珍珠瓷”器具,從瓷質(zhì)成分衡量,應(yīng)屬“寶燒”類瓷器,現(xiàn)介紹如下,提供給有興趣于此的人士研究、探討。


  珍寶入瓷工藝并非舶來之物。追根溯源,其實還是源自中國。我國古代早有瓷釉配法“非有書傳,亦無定則,五金八石,皆可配入!敝f。而且,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將金銀、珍珠、瑪瑙摻入胎釉,可以燒制出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的瓷器。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與珍寶入瓷有關(guān)。其中最早用珍寶入瓷的是被稱為諸窯之冠的“柴窯”。清代著名陶瓷學(xué)專著《南窯筆記》載:“柴窯,周武德年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jié)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逼淦分,歷代古瓷莫過于此。以至于后世將其碎片亦等諸珍寶,視若拱璧。又,南宋周輝《清波雜志》云:“汝窯宮中禁燒,內(nèi)有瑪瑙為油(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比甏傻奶厥夤鉂,即源于此。明清以降,“寶燒”之法,綿延不絕!懊餍赂G制祭紅器,紅魚靶,以西洋紅寶石為末研入釉料,色鮮艷,有寶光!保ǜ嫡駛悺堵哉摴糯善鞯蔫b定》),明代,云南保山以珍寶入瓷,燒制出晶瑩剔透,寶石一般的圍棋———“永子”,被譽為“天下第一棋”。而清代傳入日本的“七寶燒”瓷,則更是匯集了金、銀、琉璃、石車石渠、瑪瑙、珍珠、珊瑚等多種珍寶。本文所要介紹的珍珠瓷器具,雖為西洋陶瓷器,但歐洲陶瓷深受中國陶瓷藝術(shù)影響,直接師法于東方,在制瓷理念上,與中國陶瓷藝術(shù)是一脈相承的。 

  “珍珠瓷”(PEARLCHINA)是西洋陶瓷的主流瓷種“骨瓷”(BONECHINA)系列中的一種。骨瓷又稱“骨灰瓷”,就是在制瓷的高嶺土、粘土中摻入了40%至50%的食草動物骨粉而制成的一類瓷種。由于骨粉在燒制過程中能起到清除瓷土中雜質(zhì)的作用,制成的骨瓷成品質(zhì)輕、韌性強、胎質(zhì)純凈、絕少瑕疵,釉面也顯得更加溫潤可親。正因為它的這些優(yōu)點,今天骨瓷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高檔次的瓷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