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簡介(五)

粉彩發(fā)展到雍正時期,技藝純熟,色調豐富。這時的薄胎白瓷制作極精,在瑩潔如雪的白釉上用沒骨畫法給出濃淡相間,陰陽明暗,層次清晰而富有立體感的瑰麗花紋,嬌艷柔美,栩栩如生。繪畫題材有花鳥、人物、山水等,尤以花卉見長,所繪花樹、枝葉紛披,輕盈裊娜,搖曳生姿。盤碗之類的過枝花裝飾,花紋由外壁向上伸延,越過器物口沿,延續(xù)到器里,展開后成為一幅完整的畫面,新穎美觀,韻致不凡。如粉彩過枝桃果文盤,紅桃一樹,碩果累累,紅幅數(shù)只,潮然飛舞,在細潤瑩晶的白地襯托下,艷而不濃,華而不俗。雍正粉彩有白地和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地、淡綠地、墨地、醬地、木紋地開光,有時還加飾金彩。 
雍正琺瑯彩的特點是,除各種色地彩瓷外,多在白瓷上作畫,繪畫題材有花鳥、竹石、山水等。同時配以與畫中景物相應的詩句。例如故宮博物院藏琺瑯彩難雞牡丹紋碗,釉光瑩潤潔白,腹部繪稚雞一對,棲于花叢中。各色牡丹盛開怒放,旁題詩句“嫩蕊色金粉,重葩結繡云”,鈐“佳麗”“金成”“旭映”紅方章,底部藍料書“雍正年制”四字楷書款。再如《故宮瓷器選萃》(臺灣版)所錄琺瑯彩時時報喜把壺,腹部畫梅、翠竹、月季、山石和十二只繞花飛棲的喜鵲。墨書詩句為“靈禽送喜梅花上,一個依時報一聲”,鈐“先春”、“壽古”、“香清”紅方章。器底藍料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琺瑯彩梅樹紋盤,一樹紅白相間的梅花,傍以翠竹,旁題“芳蕊經(jīng)時雪里開”之句,并鈴“佳麗”、“濤古”、“香清”肥脂紅方章。備極清雅柔麗。由于皇帝的愛好,這時出現(xiàn)了藍色和水墨琺瑯彩。如琺瑯彩墨竹圖碗,一面用墨彩繪竹石,一面行書題“色連雞村近,影落鳳池深”詩句。鈐“鳳彩”、“彬然”、“君子”篆文章,畫意清幽,書法俊逸。藍彩山水碗,更是景物幽深、格調高雅,題詩曰“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蒼海綠無邊”。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味深長集永。此外,還有墨地琺瑯彩,如墨地白梅小盤等。 
歷朝斗彩瓷器均以釉下青花配釉上五彩,雍正時用粉彩與青花相結合,粉彩淡雅柔和的特點在斗彩瓷上表現(xiàn)得很突出,如上海博物館藏斗彩花卉紋雙耳扁瓶,即用淺淡的青花勾出極細的輪廓線,釉上用粉彩填繪四季花卉和規(guī)矩花,計用肥脂紅、朱紅、粉紅、綠、淺綠、黃、藍、紫、褐等九種彩色,所繪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嫡娜多姿,淡雅明艷,若與成化斗彩相比,似優(yōu)勝一籌。同時期的仿成化斗彩作品也很成功,如斗彩雞缸杯、天字罐等。 
乾隆一代六十年間,彩瓷的制作發(fā)展到歷史的最高峰,此后便迸人由盛轉衰的時期。乾隆青花以正藍色為主,呈色穩(wěn)定,無暈散,畫面清晰,色彩明艷。青花玲嚨瓷是這時的新品種,做法是先于胎上用青花繪畫,并在適當?shù)奈恢蒙贤傅窕y,然后內外上釉,燒成后摟孔處透光度很強,使青花瓷愈顯得玲嚨剔透,優(yōu)雅美觀。青花釉里紅色調同樣穩(wěn)定鮮艷,釉里紅有深淺不同的層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藍地、黃地、淺綠地等品種。如淺綠地青花云波釉里紅龍紋雙耳扁壺,下部繪青花海水波濤,腹部繪釉里紅正面龍戲寶珠和青花云紋。色彩艷麗,花紋精細。此外還有青花肥脂紫,或稱青花加紫,紫彩為釉上彩。 
乾隆時期的琺瑯彩和粉彩瓷極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紋飾尤為絢麗。工匠精心構思創(chuàng)造了由內外兩層組成的轉頸瓶和轉心瓶等新穎器形。轉心瓶外層樓空,內瓶彩繪各種花紋,當內瓶轉動時,可由外瓶樓空處窺見不同的畫面。轉頸瓶頸部可以轉動,頸部多書天干,瓶體書地支,轉動時可以組成“干支”記日。雙體瓶也是這一時期的流行器形,或稱合歡瓶,外形似兩瓶粘合為一體。上海博物館藏琺瑯彩龍鳳紋合歡瓶,兩瓶體各畫彩鳳、菱龍和卷草紋圖案,由于不用大紅大綠,雖然五彩續(xù)粉,卻無濃艷之感(見《中國陶瓷,景德鎮(zhèn)彩繪瓷》);另一粉彩花卉雙體瓶采用了軋道工藝,色地半為深藍,半為深紅,其上用黃、白、綠、紅等色繪折枝花卉,尤為新穎瑰麗。乾隆彩瓷除繼承康熙以來的傳統(tǒng)工藝外,還大膽吸收了西方油畫的技法和題材,如圣經(jīng)故事,西洋美女、天使、嬰兒、風景等。這類作品無論瓷質紋飾均異常精美。傳統(tǒng)題材有時也采用西洋畫法。如《陶雅》所載洋彩大盤,“對徑幾二尺,四周黃地碎錦紋……工細殊絕,背面相同。盤心畫海屋添籌之屬,仙山樓閣,綜紗凌虛,參用泰西界畫法……” 
這時期的琺瑯彩和粉彩盛行軋道工藝,即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劃纖細的花紋,然后再于其上加繪各色圖案,或于錦地開光內給山水、花鳥、人物,并題乾隆御制詩篇,故有&xqypic錦上添花&xqypic的美稱。色地軋道和錦上添花的工藝,把瓷器裝飾得富麗堂皇,華美之至。但花紋卻末免過于繁縛堆砌,失去了雍正時期那種清新秀麗、飄逸優(yōu)雅的風格和生動感。五彩和斗彩瓷器在乾隆時仍然繼續(xù)生產(chǎn),雖不乏佳作,但聲光已為盛極一時的粉彩所掩,工藝上也少有創(chuàng)新之作,不再為社會所重視。 
乾隆中期以后瓷器制造業(yè)開始走下坡路,由于工藝上片面追求精細、華麗,導致了纖巧華縛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的后果,藝術水平低落。乾隆以后,由于社會條件的變化,整個制瓷業(yè)日趨衰落。昔日的燦爛光輝隨著國勢的衰微變得愈來愈暗淡,中國陶瓷業(yè)的黃金時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告消歇。但是它給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卻始終閃爍著永遠不會磨滅的光芒,為人們訴說著中國古老的陶瓷藝術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并為現(xiàn)代藝術陶瓷樹立了可資借鑒和繼承發(fā)揚的優(yōu)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