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花瓷在十四世紀中成熟后,產(chǎn)品遠銷世界各地。以后,青花技術(shù)也漸流入諸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都燒出了以模仿中國瓷為主的青花瓷。
日本將青花稱為染付,所用鈷料稱為“吳須”或“唐吳須”,一般認為,青花技術(shù)由中國傳到朝鮮,再由朝鮮傳至日本。1592-1598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發(fā)動了兩次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從朝鮮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稱為“陶器戰(zhàn)爭”,從戰(zhàn)爭中帶回的陶工對日本青花瓷的燒制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可以相互印證的是,日本青花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76)初的1616年,距陶器戰(zhàn)爭約20年,在時間上是吻合的。
江戶時代早期(相當于中國的明末)的產(chǎn)品以日用器為主,紋樣多是簡約的松、竹、梅、柳、葡萄、卷草等植物紋,青花呈色灰藍,較暗。紋樣采用雙勾填色的筆法,和中國明代晚期的民窯青花風格上很接近。
江戶時代中期的日本青花已顯示出濃烈的本土文化特色。一些十八世紀初(相當于中國乾隆時代)的作品構(gòu)圖嚴謹,繪畫工致,淡雅而端麗。這時生產(chǎn)的青花碗很受民眾歡迎。日本的陶都瀨戶燒制陶胎的“青花器皿”手制成型,胎體厚重,呈扁平的長方形,紋飾有野鳥、野兔、人物、花草等,稚拙古樸。
江戶后期(相當于中國的道光、咸豐、同治)青花瓷制作已很普遍,有瓷胎青花也有半陶半瓷的青花。很多青花都配套生產(chǎn),如茶道用具水指、茶入、茶碗、香盒、香爐等。紋樣受中國清代青花影響,色調(diào)艷麗,稱“青華手”。
日本青花中可稱為官窯的是鍋島燒。鍋島燒是江戶時代鍋島藩的御用窯,創(chuàng)建于1628年(中國崇禎元年),從作品看,十八世紀的產(chǎn)品(中國的康熙、雍正年間)最為成熟。鍋島燒有青瓷、五彩和青花三大系列,都非常成功。
鍋島燒的青花呈色純凈,有濃淡色階,和康熙后期青花相似。繪畫時一絲不茍,注重寫實,植物的筋脈、枯葉、蟲洞都真實地反映出來。有些作品采用留白處用青釉渲染的方法,還有些采用加繪五彩的方法,都顯得華麗端莊,有一種皇家氣息。造型以盤為主,另有碗、瓶、壺、釜等。胎質(zhì)細膩,扣之聲音清脆,具有日本瓷的特征。
古代日本陶瓷生產(chǎn)遍及各島,有不少窯址燒制青花,伊萬里燒是當時的青花名窯。
伊萬里燒青花的主要成就是燒制具有異國風格的器物,在伊萬里燒中,很有特點的是模仿中國外銷瓷的“芙蓉手”!败饺厥帧敝该魍砥诓捎梅指耖_光裝飾的青花盤,因盤邊的分格很象芙蓉花瓣,因此用之來命名。這些日本生產(chǎn)的青花盤和中國產(chǎn)品非常像,遠銷到歐洲,西方人很難分清。有些伊萬里青花上還題“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年號款和“富貴長春”等吉祥款,這種出于商業(yè)利益的亦步亦趨的模仿也反映了日本青花和中國青花的淵源關(guān)系。
日本瓷尤其是日本青花瓷在中國流傳的數(shù)量可觀,大多數(shù)人或不識或輕視,對于藏家來說,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