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勾蓮紋梅瓶(圖)

  粉彩瓷創(chuàng)燒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影響而發(fā)明的一種釉上彩工藝,由于色調淡雅而又粉潤之美,故而稱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制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粉繪畫紋樣,然后用低溫爐火燒制而成。

  乾隆朝時粉彩極為盛行,在瓷器領域中已取代五彩,趨于主導地位。器物以新、奇、巧而聞名,呈現(xiàn)出一種雍容華貴、玲瓏精致的風格。題材內容廣泛,在傳統(tǒng)的花卉、禽鳥、山水、人物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祿壽、太平盛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很多紋飾運用諧音來表達吉祥的祝愿,膾炙人口。

  梅瓶誕生于北宋時期,因口徑之小僅能插梅枝而得名。本文介紹的這件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勾蓮紋梅瓶,以其典雅、秀美的造型,體態(tài)曲線,深受世人喜愛。該梅瓶形軀飽滿,豐艷的粉彩釉色及完美的手工讓此器成為存世乾隆官窯瓷器中最令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之一。這件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勾蓮紋梅瓶的制造過程十分繁復,燒好瓶胎后,工匠繼而用一種狀如繡針的金屬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撥畫出一種細如毫芒的鳳尾紋,俗稱“軋道”工藝,再以粉彩料加繪出勾蓮紋花卉圖案,被稱為“錦上添花”。中國國家博物館全程監(jiān)督高仿過程,每件高仿品底款均為兩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國國家博物館字樣款,同時附有紀年和絕版編號,國博為每件高仿瓷器頒發(fā)監(jiān)制證書。